麻凡绘画   浑厚苍润

 

 

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四绝”,诗词是文学水平和内心境界的一种最高形式,书法是性格、思想、意志、心胸的体现 ,绘画是感性与理性交融活动的艺术展示,篆刻是内在修养的外在力量的艺术表现。四者占其一便是大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神陆游;书圣二王,书仙颜真卿,书神张旭等;画圣吴道子,画仙顾恺之,画神阎立本;印圣陈炼,印仙陈豫钟,印神邓散木、吴昌硕。这四种艺术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技艺高远者可拥有其“四绝”,古有苏轼、赵孟俯、唐寅、陈洪绶等,现代有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等。

南京博物馆专职金石书画家、鉴赏家、南京大学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麻凡,对书法、绘画、诗文、金石都有极深的造诣。麻凡1950年生于江苏沛县一书香名门,自幼习诗学画,198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花鸟画受业于南师大资深教授潭勇,书法、篆刻师承南京艺术学院老教授丁吉甫,山水画师从著名画家亚明,亦曾得到当代书画名流诸乐三、朱屺瞻、钱君萄等诸先生点拨。早在1988年,其一幅单字狂草“剑”的书法作品,被澳大利亚一位收藏家以8000美元买走。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12次个人书画篆刻展,1996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篆刻展,一时轰动京城,被誉为当代书坛小篆第一人,而其独创的、将绘画“写意法”与书法的狂草结合起来的“泼墨狂草”,合二为一地创造出书法用笔用墨的新境界,被书坛称为“麻凡体”,甚为书画收藏界所关注。其书画佳作收入 “中国美术年鉴”、“中国美术家人名录”,苏黎世大学汉学家卡尔.森金为其著有《麻凡——当代怪杰书画艺术家》(德文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有《麻凡艺术研究》等,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播出“秦淮奇人——麻凡”专题片。之后,其一幅书法作品以20万元拍卖价被一位收藏家购藏,另幅不足一平方尺的山水画小品也在书画拍卖会以高达10万元成交……2006年春,麻凡距在京举办书画篆刻展十年后,于江苏美术馆再次隆重举办“麻凡书画篆刻作品展”,向社会展出100余幅堪称艺术经典的书画篆刻新作。.其面壁十年,甫一"亮剑",在文化名城南京掀起一股麻凡艺术的旋风。.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中国南京第二届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召开之际,余再次造访这位堪称金陵艺术奇人的书画家-------麻凡。走入位于南京五台山对面“苏宁环球大厦” 麻凡艺术工作室,偌大的大厅阳光灿烂,主人养花、弄草、喂鸟,田园风光、花香鸟语充满书香墨韵的画室,在这样的环境中欣赏书画艺术的确是一种享受。余与麻凡为友多年,在其画室翻阅江苏美术出版社为其新近出版的《麻凡书画篆刻选集》和新闻与书画集《艺苑奇才-----麻凡》,品茗谈艺,欣赏原作,令人神清气爽,因以前余曾对其书法作过论述,这次也就单刀直入,重赏其画。

麻凡少年即因艺术突显而被部队特招为文化兵,又入大学冶炼艺术,在博物馆又经常鉴宝,其有扎实的学院派绘画的功底,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积累,有鉴赏古今中外艺术的眼光,有浪漫主义情怀和现实主义激情,他的绘画强化艺术的主观性、表现性、抽象性、书写性、随机性,强化诗词文思和多样艺术的综合性,强化中西艺术交融与水墨语汇的纯正性,这些因素使其绘画艺术卓然显现个性的绘画语言。解构其绘画元素,可以看出其发挥所长,以卓越的书法艺术与绘画结合,以篆书之线条及泼墨狂草入画,以泼墨泼彩兼而并施,并借鉴了西画构图、色彩的诸多因素,使笔下花鸟、山水画在美学品格上发生了诸多新异。

麻凡写意花鸟画是在传统的格调上寻求个性,大处落笔,不拘小节,或粗或细,或浓或淡,一任篆书中锋纵笔,兼而侧锋,兼行狂草泼墨,大来大往,苍劲有力,笔笔紧扣形象的结构运行,笔致波磔相生,参差凹凸之笔痕倒也平添几许金石味,气韵灵动,直追形神,体现出在承传并变革古代花鸟画的矛盾运动中生发新意的艺术理念,画面古朴高雅,蕴涵情韵与理趣。麻凡尤擅画鹰,有“丹青鹰手”、“神鹰”之誉,欣赏其笔下之鹰,篆书中锋勾喙、写爪、画眸,以泼墨狂草的笔意绘羽,笔墨怂恣而形神兼备。在他的鹰图中,苍鹰往往配以大山大水,几乎以齐而不齐的高古线条而大开大合山川之形胜,纵览其笔法,笔中有情,墨中有韵,用笔收放自如、犷而不野、雄而不浮、苍润老辣,藏锋而见功力,露锋而无火气,豪放与严谨有机构成;所现形物,大象无形,全以气胜,笔墨交错间甚有律动之气韵。有时,其在鹰的下方勾画几枝苍松,或在鹰的上方抹几笔远山重峦,倒也平添苍茫意蕴。其画荔枝,曙红点染、氤氲一枚枚朱果,前后、疏密、虚实有度,纵笔浓墨勾画几笔竹条,红与黑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画红荷,朱色侧锋而写红蕾或几片花瓣,犷豪之笔意写几杆荷茎,其间洒些浓浓淡淡的墨点或花青,以简为胜而建构形象,虽几无笔墨勾画荷叶,却胜画有荷叶。麻凡的画常配以诗词铭文的长款题跋,有时题款之多竟占画面的三分之一或近乎一半,由于麻凡的诗词、书法本身就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因此他的题款与画面相得益彰。 这些形式的表现明晰了传统艺术在承传和变异的矛盾中前行的规律,使文人画惯用的简笔水墨语体在传达新的情思中继续充实和演化,为中国花鸟画创造性地寻求现代品格提供有益的尝试和表现。

有人说麻凡绘画受八大山人、石涛、张大千、黄宾虹、朱屺瞻的影响甚大,不可否认 ,其的确取其长而揉合为我。其山水画的艺术审美趋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艺术精神,体现出一位艺术家不安于现状而创新的愿望,使山水画多了一条具有深厚传统和审美基础的山水画形式。

     
麻凡挥毫山水,常以浓烈的色彩与墨色相泼、相破、相溶、相撞,以篆书之线条勾画山岩、野树、房舍、轻舟,笔致寓方于圆,浓淡枯润自如,气韵超逸脱俗,使色与墨交相辉映出新的视觉程式和美感。有时他或先涂大块色,再泼墨或勾线条,有时先勾线条,后加色块,有时混合用之;有时他也以青绿重色涂抹山形,浓墨勾擦轮廓,点出树形,大拙若巧,极其老辣苍迈。其画水则以粗而毛的线条扫出波纹,使墨韵与色彩及留白交辉,极尽雨姿晴态之奇。其各种技巧灵活运用、不拘一法,似宜探索“洋为中用”而又避免舍己从人的艺术形式。其《枫林山火》,构图受宋人马远、夏圭影响较多,可明显看出是师法南宋边角之法,典型的一角山野之景;在笔墨经略上,斯图又融入西画色彩与透视理念,首先用饱满的藤黄、淡黄与朱砂泼写夕阳下的矶岩,继而泼墨破色而下,形成自然流淌的矶岩的肌理;矶下、矶上以篆书的笔力勾写枫树老干;以西画明暗法、用色彩画出厚重的、火红的枫林;林中岩上,勾几幢红房、红亭;石矶之下,以篆书之线条勾坡,用狂草之笔意写出一江秋水;远峦一抹花青,云里雾里推远。此幅山水画用笔愈趋老辣,运笔奔放粗犷,设色浓烈灿烂,冷与热对比,明与暗对比,面积大与小对比,画面呈现野趣横生的情境。

 “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唯心所造之境为真实。”麻凡作画,坚持“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重毋飘”的信条,表现出情趣与意境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心造之境”。其《清露幽梦》图,中景用泼色青绿山水画法迭起峰峦,运用淡绿、翠绿、浓绿与三青、花青的色块表现极有层次的峦嶂,远景一抹墨峦,近景用狂草的笔意写出一曲绿水,两岸近大远小地添加几株树木与农舍,河上荡漾几条轻舟,甚有“横看成林侧成峰”的视觉美,这种美既来自大自然而又高于生活的实际,是在寻求绘画风格的艺术理念支配下,求索色与墨和润与强烈的一种审美形式,有和谐的宁逸之气扑面而来,绝对是“心造”之景,既有飘逸古雅之幽境,又有强烈的现代艺术气息

       
笔墨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语言形式 , 是整个画面的构成因素,笔墨结构的一招一式的组成或转换、对比关系等,都关系到画面的造型、格调、气势、意蕴、情韵与精神。麻凡对此深有领略,其笔墨的审美情操是从传统中突围体现出来的,他以纯水墨写就的山水可谓极具笔墨骨力,犹如刀刻石雕,虽落纸上却如铸于铜鼎,笔触于清秀中显现阳刚之美。如其《满山晴日照乾坤》、《空山翠雨》、《云湿苍涧》及《寒梅》册页系列山水等作品俱“道法自然” ,又体现“境由心生” 的“心象” 之景,俱凝聚着经过转型传统形态升华的笔墨精神,其“心象”之阴阳、晦冥、晴雨、朝昏等山野风光,极具传统笔墨的涵养与精华。由此审视中国画品格的当代性,其画作本质可谓是现实人格与精神情操的审美表征,是“物竞天择”规律在绘画个性上显示出的一种艺术生命力。


  • 发表评论
  • 用户:  验证码: 点击更换  

本站由华籁网络提供技术支持,未经麻凡书画网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本站任何数据,否则必究!

CopyRight 2009-2012 mafanshu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麻凡书画网 - 艺术家麻凡作品展示官方网站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