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的智慧之光

                                                                             ——为麻凡《禅画酒言》作序

 

                                                                                                                                                    马鸿增

 

   当我听说书画家麻凡写出了30万字的《禅画酒言》时,既有疑惑,更有好奇。对麻凡的书画我是了解的,还曾写过评论文章,尤其欣赏他的泼墨狂草和大写意花鸟。但我却未曾想到他在悄悄地进行着深邃的人生思考。几十年来,看书﹑读画﹑行旅﹑创作,凡有所感﹑所悟﹑所得,他都及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零篇散章竟汇成了洋洋大观。

   麻凡这一论著的诞生,应当与他这些年远离世俗纷扰,一心求艺的的隐居生活有关。前人说:“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市。”他说:“关键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这话我赞同。麻凡的书画工作室虽在都市高层建筑之上,但室内有花有草,有鱼有鸟,他便以屋宇为天地,以心灵为自然。在闹市的净土中,他时时沉吟、反思:为什么人只有在临终时才能彻底忘掉尘世的牵绊,才能正视生命的根本涵义?为什么不能早一点做人生的回顾,早一点正视生命的本意呢?

   我明白,这部著作其实就是麻凡对上述思考的一份沉甸甸的、合格的答案。全书分为“酒禅一味”、“入世凡语”、“听兰洗心”三部分,每一部分各分三个章节。三部九章,共构为一首跌岩起伏的人生感悟交响乐,其间流动的旋律时有变化,立意各有侧重,但艺术人生的悟道精神贯穿始终,而且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我不由产生了意外的惊喜和感动。

   开篇明义,第一部分第一章“禅定入画”便是重点谈论对“禅”和“画”关系的理解和感悟。宗白华曾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又说:“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禅’的心灵状态。”麻凡正是本着这样的体认,从多个角度展开思悟的羽翼。既有对禅与文人画的关系论述,也不乏绕有兴趣的“公案”故事,还涉及茶与禅的关系等;对王维、苏东坡、梁楷等历史文化名人与禅的关系也有所论及。麻凡坦言:“以禅入画,以花入禅,使禅画交融,以艺术人生完善人生之艺术,这是我追求的人生目标。”在当代社会充斥浮躁喧嚣心态,名利纠缠之下,这是一种难得的反省精神。他认为,当代具有禅心的书画家,应怀有悲天怜人的慈悲之心。历经名利场之后的觉悟之心,在人生风雨凄迷中终见人生灯明的顿悟之心,透过纷纭的宇宙看到天地人融和的喜悦之心。而画作中的禅,不是禅理,而是禅趣、禅境、禅味。就这样,麻凡以他自己的“禅悟”,向读者展示了一种生活的智慧,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一种对个人生命和心灵关注的人生追求。

第一部分第二章“酒后放言”与第二部分第一章“尘埃与灵镜”有着相近的主旨,是作者打开心锁的坦白,谈论修身养性之道。麻凡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病重垂危,已准备后事,但他在信念的支持下竟度过危机,以“我是强者”的心境活了下来。由此他悟出:“只要我们的生活理念洒脱一点,生死两忘,自然能够活的潇洒,感受到生命的愉悦。”回首走过的不平坦的路,他能通达平和的坦言:“启蒙你的人,给了你方向;鼓励你的人,给了你勇气;压制你的人,成全了你的强者风采;中伤你的人反衬了你宽容的魅力。这世界如此美好,我们的心应该时时充满感动。”对真善美的讴歌,对假丑恶的鞭挞,弥漫在他的言说中。他也曾感受动孤独,不同寻常的是,他悟出了“有一种孤独是享受”的道理,在孤独中咀嚼生活,感悟生命,会进入一种特殊的境界,感到孤独的美,享受的孤独特有的魅力,会更加珍惜欢聚的快乐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些体味,没有切身经历和境遇,或缺少思维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写出来的。类似这样闪着高光的思维火花,在他的论述中还有不少,可谓机锋频见。

麻凡作为一位书画艺术家,在这本书中专设了“诗中画印”、“主旨与案例”、“行旅与心羽”三章,记述了他个人的创作体会和感悟,书写了他在“行万里路”中游目骋怀的历程。对自己代表性作品创作过程的追述,既是经验之谈,也有史料价值。而游记体的那一章,如“五台寻梦”、“九华佛音”、“武当问道”、“普陀洗心”、“青城觅幽”、“新疆纪行”、“敦煌采风”、“黄山揽胜”、“诗情九寨沟”、“画境张家界”、“重温大别山”、“再回微山湖”等,则展现了作者的文思和文笔。“没次行走都感觉自己是个新的生命,一切,刚刚上路。”说得好!

麻凡对兰花情有独钟,养兰、品兰,对兰文化更有深刻的见地。他的书画工作室就命名为“听兰斋”。本书的第三部分“听兰洗心”,集中了他有关兰文化的思考。第一章“养兰习德”,高屋建瓴地劈头写道,养兰者有三重境界,即“俗手”、“圣手”、“逸手”,其区别在于对兰花与人的本性相通的理解程度。而后又从人格象征、道德喻意、人生境界、理想情操等方方面面,广征博引,由古及今,尽得养兰养心之妙谛。后两章“听兰品香”和“兰言蕙语”,则分别从美学思想论赏兰之道,并收入古今书画名家所题兰诗50首及他本人咏兰诗50首。古今相通,心有灵犀,令人大饱眼福。如果将这一部分称为现代“兰经”,也许并不过分。

《禅画酒言》出自麻凡之手,出自这一位特立独行的中年书画家之手,使我倍感兴奋和欣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生命力、魅力和穿透力,又一次得到实实在在的验证。麻凡以他自己的感悟、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作品,步履矫健地进行在“以艺术之人生完善人生之艺术”的道路上。他已经进入“学者型书画家”的队列。此书值得品读,故为之序。

 

                                                        

                                                                                                                                     马鸿增于十门斋

 

 

(马鸿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江苏省美术馆研究员、原副馆长。)


  • 发表评论
  • 用户:  验证码: 点击更换  

本站由华籁网络提供技术支持,未经麻凡书画网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本站任何数据,否则必究!

CopyRight 2009-2012 mafanshu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麻凡书画网 - 艺术家麻凡作品展示官方网站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