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画室里,错错落落种了数十盆品种不一的兰花,在画室门前有一块横匾,为“听兰斋挚友常在品兰中悟出“听兰”的涵义。

清代张潮于《幽梦影》一书中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欸乃生;方不虚此生耳。”这是用耳去听,重在品察不同的声源,心并没有和被听的物事产生对流。当人对某种物事入迷、入痴、入心时,听到的就不仅仅是生源,还能听到心灵的感受。对兰花爱到极致,就会不再囿于以视觉、嗅觉品兰,更多的是以心品兰。若能达到如此境界,便能听到兰花绽放时悦耳的絮语,兰叶在清风中伸展式微颤的曲线,兰香在空间飘逸时美妙的流韵,这就是用心灵“听兰”。

在我看来,兰花是天赐之灵物。其香、色、姿、形……无一不是天作地造;其幽、逸、神、韵……无一不是人间审美的最高境界。在我的“听兰斋”里,就有这么一盆珍贵的“下山新品”:修长的兰叶青翠欲滴、流畅飘逸,叶面上伸延着透明的金丝,悠悠忽忽,从叶端流向也尖,似断非断,情意绵绵;当开花之时,只见花瓣玉洁,花蕊微颤,宛如一群冰肌玉质的仙女,拔动着绿叶金丝交织成的琴弦,妙曼起舞;其香来如清风,飒然而至,去似流云,不知所终,真可谓:

 寒室幽兰一帘春,

 横窗瘦影绝凡尘。

 枝斜弦月共风凉,

 花开消息动雨声。

 

 已惜国香更心香,

 偶占春梦还晓梦。

 玉蕊冰心方寸间,

 容得无限烟云生。

 兰花虽然常常占住了我的梦,然而,我却从不画兰。有不少朋友不解,既然这么喜爱兰花,为什么不用笔去表现兰花呢?我对朋友这么说:“一个人生在轮回,不可能不染尘埃。因此,修身养性也就成了擦拭心灵的重要作业。弘一大师说:‘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兰,为我创造了这样一种宁静的氛围和空灵的心境。我,正是在因兰而生的虚静中写字作画,喝酒品茶茗,修身养性。精神在空灵的心境中得以升华,灵魂在兰香的侵润中得以净化。我非不画兰花,而是珍爱兰花。”

 有一盆兰花放在案头,风姿卓越、幽香阵阵,是玩物还是品赏?我觉得,是一种心情。

 养花、玩玉、赏壶、收茶,都是很强调主观感受的,很多所谓标准是不可言说的。如白玉,一定要很“油”——油脂度、油腻感,但这实在是一种感觉,根本无法量化。壶,除砂质、造型、手工以外,还强调整体的气韵——所谓静、气、神。茶,茶香、回甘、喉韵,等等,完全是经过很多感受后总结体会感悟才能得到的。之一切,都是没有底的,难穷尽的。当然,我们芸芸众生未必需要将一种爱好养的如此之深。在日常繁杂的、琐碎的、让我们孜孜以求的、简单重复的种种营生之余,有这样那样的爱好,不失为生活的一种调味品,只是不要让爱好成为负担,独乐可、于众同乐亦可。

 古人说:“花不可以无蝶,上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根据自己的意趣、审美取向等等因素,培养一种癖好、一种玩法,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关键是自得其乐,玩物未必丧志,怡情方为其要。周琳兄热爱摄影,尤爱拍摄兰花,我所种植兰花大多由其业余拍摄,在拍摄过程中,周琳兄也其乐融融。

 在我的花坛上,程梅、宋梅、三顾茅庐、锦上天花……绽放着朵朵花儿,朴素而淡雅;在微风中曼舞着她们娇小可爱的身躯,飘逸着一丝丝若有若无的馨香。凝望着兰花的动人舞姿,不由触动了心中的点点灵光。

 红尘中万千俗事缠身,为名累、为情累、为利累。时间久了积攒了太多的负荷,精神状态失去了往日的健朗,人开始疲倦,开始困乏,更开始可怕的懈怠……一直说人累就是心累,心累是由于欲望的过度膨胀,为那欲望不断地透支着宝贵的时间、精力以至于生命。

 我清楚地知道,我是人,便无法阻止基于人性的“欲望”产生,重要的是能不能为自己安装一个阀门,不让“欲望”恣意地喷发。

而这些兰花便是我心灵的驿站,我坐在兰花前,脑海里清澈空灵,四周很安静,可以清晰的听到自己均匀的呼吸声,还可以听到兰花修长的青叶摇曳时的沙沙声、花瓣绽开是的哗卜声、生命在叶脉中流动时的汩汩生……这时,我躁动的心灵便趋于平静,“蠢蠢欲喷”的人性欲望也随之而消弭于无形。

 兰花也会弹奏一种旋律,一种美的旋律。静下心来,你就会听得真切,听得实在。在一片极端的寂静中,兰音如梵音,它仿佛远在天边又似乎近在咫尺。管弦丝竹的喧哗,又怎么比得上真实的天籁,锦衣玉食的奢华换不了这片清纯的靓影。清冷的月光打湿了轻盈的空气,兰花的花葶如剑一般刺穿湿漉漉的空气,发出金属的声音,铮铮作响。被月光洗净的心已经空灵无物,又何必再沾染凡尘呢?就让兰花的旋律自我的心里流出,映着乳白色的月光,在天地间流淌,流过尘世间的石砾岩缝,溅起一串“叮咚”,兰音?梵音?

 与兰花结识、结缘并相依、相存的过程中,才深刻的了解兰品的高贵、雅淡、志远、心善和坚韧。粗看兰花,是多么普通,普通得和野草没有两样,可是当你和兰花结识和结缘时,他又是那么的不同凡响,就跟一个修炼得道的高人一样。得道的高人融进人群后,你根本发现不了他的存在,他和天下的普通人没有两样,在你还没有认识他的时候,他的那种朴质、善良和小心翼翼,甚至还可能让你瞧不起,中有你更他们相处、相知、相融、相磨合的时候,你才可能由衷地崇敬和佩服他。

 兰花就像一本书,有人读出风清、玉洁、有人读出疯狂、痴迷,有人读出成功、自豪,但是,没有人能读出兰花的全部。

 如果不懂欣赏,兰即如草,并无特别之处。如果不掺入文化的气韵,兰花也只是兰花而已。但是,兰花一方面具有不屈的骨气,另一方面又有一种温文尔雅的柔情美,是爱兰的人们公认的完美形象。因此,古人将兰花人格化,将人的精神追求透射其中,兰中有世界,有生命,有人格,世代承沿,形成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兰文化体系。因此,兰花已不再是兰花,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内涵丰盈的文化。

 兰花汲取自然之美,陶冶心情,有助于人生修养之功。千百年来,多少文武风流,虽在军旅行伍之中、画案书桌之上,犹能爱兰如故人,传其佳话——勾践渚山种兰,右军兰亭修禊。古有“黄殿讲”、“蒲通判”等名兰,这是把最早培植者的姓衔做名字。可知兰蕙从野生而移植家园,由来已久,从而加工培养,择优留种,辗转传播,推衍愈广。继之有集会展览,有专家品评,楼阁园亭,无兰不雅,茶余酒后,惟兰是馨。

 中国兰花总是和中国文化血肉相连,难舍难割,故文学中有咏兰诗词、文赋,绘画中有兰花图、卷,这些艺术形式无不是人们因喜爱兰花儿创作出来的精神产物。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和丰厚内涵,我们观察事物,应从其外表读出本质和内涵。兰花那种其叶常绿、昌茂不凋、抱清寒而不委琐的精神品质和儒家所倡导与追求的“中庸”、“中和”、“礼仪”、温、良、恭、俭、让的思想默契吻合,相通一致,故兰花中有儒文化推崇的意义与内涵。

 兰花也和道家文化相通。老庄哲学讲“道”,宣扬和主张“清静无为”。道家认为,“道”即阴阳和合之气,万事万物皆秉气而生,“清静无为”即阴阳和合之状,平衡之态。《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阳施阴受,阴阳交合而天地位焉,天地定位,日月弦转,五行相推,万物生矣,这就是“道”。“道”者,就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兰花是天地的万物之一,其幽贞淡雅﹑香清缥缈的物性表现出一种天然浑合之美,完全符合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开花不求俗人赏,自在山林淡放香,兰花守阴采阳、柔和刚健之叶吐出了平和舒展的神韵美,阴阳之道尽蕴其中。老子《道德经》云:“一声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应兰花无不应验,一是事物的基数,指兰花色彩的素色单色,二、三、万物指事物的衍生与变化,喻复色,可证兰花色彩的调和与色变;叶艺、瓣型也如之。天理昭然,大道乾坤赋美于灵草,表现了大自然的天机和阴阳和合之美,道在兰花,其证明矣。

 兰花也通禅意。佛家之禅者,静也,定也,悟也;静了、定了就得妙悟,就能生出人生的大智慧来。而兰花不变的物性就是定,此幽兰之品格也,在无人处也会绿茂叶健吐蕊放香,亦即“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人在红尘难免被染,养兰就是学习兰花清静,戒污染,守定心志走正道的真善之路,争取修成人生的正果。几乎所有的佛家的寺庙禅院都植有禅兰,其目的乃用作僧尼入定悟禅与劝教世俗众生修行的吧。古人说,兰花是禅花,这是因为她从不惊心,从不伤怀,花开花落都随意,孤帆独步且自赏。她已经习惯了空谷幽闭的日子,更习惯了风餐露宿的生存。那是一种历经磨难和艰辛的沉静,是一种面对风雕雨蚀和四季轮回的坦然,是一种宁静和虚无的玄奥,是一种淡泊和超脱的禅意。

 静心观兰,鼎立的外三半瓣妙趣无穷。从佛家来看,她似乎代表了“三乘”佛法: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幽兰空谷之性正合般若之体。从道家来看,她似乎又代表了“三清”:玉清、上清、太清,幽兰清纯之性正合三清之相。从儒家来看,又似乎是指天、地、人“三才”,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幽兰贞正无偏之性正合三才之用。真是一朵兰花含藏无边妙义啊!

 兰花历来为文人士大夫、诗人、画家所钟爱。为什么他们对兰花情有独钟、爱之不舍?因为文人士大夫追求的人生宗旨是进则立功、退则静养的标准,立功不成就退而种植花草,著书立说,授徒传道,或结社吟诗雅咏酬唱写字画画,兰花那种淡雅幽贞的品性就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成为娱情寄志的理想对象。不得志就卧隐山林,“独善其身”,不乱其所为,象兰花一样,生在荆棘丛中也表现出君子之风和高洁的操守。

 中国人发现了兰花,创造了兰花文化,浩如烟海的兰诗、兰文、兰书、兰画使得兰花不再囿于一叶一花,而成为中华名族血脉中流淌的新鲜血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精神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兰花更行其盛,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同古玩字画一并成为太平盛世的名片,她将以物质和精神的混成艺术体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她的花将更美,她的香将更悠远,她的魂将更恒久。

 赏兰听兰之时,我也会有一些突发的妙思,吟成诗句,有时又觉得这些诗句仿佛并不是我所吟得,而是兰花借我之口,一吐兰言蕙语。这些兰言蕙语积箧多年,竟也得百十首之数。逐不避续貂之嫌,选得六十首,续在兰花之后,一博知者一哂。

 

                                                                                                                                    麻凡于听兰斋


  • 发表评论
  • 用户:  验证码: 点击更换  

本站由华籁网络提供技术支持,未经麻凡书画网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本站任何数据,否则必究!

CopyRight 2009-2012 mafanshu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麻凡书画网 - 艺术家麻凡作品展示官方网站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