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俗语俗谈
俗语,是大众约定俗成,因而广泛流行的口语形式。俗语,经过长期的口耳相传、琢磨锤炼,显得意蕴丰富,简炼生动。俗语,顾名思义,着重点在于“俗”字。
俗语,因其通俗、平白而又极形象活泼,深为大众喜爱,它也是我国语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俗语”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这里的“俗语”一词,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后来,刘向在《说苑・贵德》中引述路温舒写给汉宣帝信中的话语,正式用“俗语”一词来指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民群众中的定型语句:“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
在许多人眼里,俗语难登“大雅之堂”,可是,当你仔细去玩味,就会从中感觉饶有趣味的幽默和逗人发笑的诙谐。象“烧香找错庙门”、“蚊子叮泥菩萨——看错了对象”这样的俗语,幽默诙谐地批评那些不重视调查、指挥莽撞、办事马虎的人。《西游记》三十一回里孙悟空与宝象国公主的一段对话也颇为有趣——行者笑道:“俗语云:尿泡虽大无斤两,秤铊虽小压千斤。他们相貌,空大无用,走路抗风,穿衣费布,种火心空,顶门腰软,吃食无功。咱老孙小自小,筋节。”
俗语不但表意准确,比喻恰当,而且说理深刻、旨趣深蕴。有些俗语对人事的描述为其他语言难以替代,它能道出人事十分复杂的本质特点,能将一些只能意会的东西阐述出来。比如“拎起来一大挂,放下来一大堆”,形容人的窝囊,但细推敲还有泼赖这层意思。“砍柴卖、买柴烧”,形容某人办事无计划乱折腾,但深究起来还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含义。“炒鱿鱼”是一句充分展现了形象思维的俗语。我们知道,鱿鱼在锅上受热,便会卷起来,好像卷起铺盖。旧时,打工者在老板店中住宿,晚间睡在床上、地上都要展开被铺,被辞退了要“执包袱”、“卷铺盖”表示辞退。“炒鱿鱼”就是含蓄的暗喻辞退。这些俗语的表现力往往超过了那些雅言名句。
俗语因为源远流长,非常普及,所以在长时间的口口相传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以讹传讹的情况。以讹传讹的俗语,有些是因为谐音之误,有些是因为谐音之故,有些则无从考究。
比如人们常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俗语很有些年头了。宋代欧阳修有《代鸠妇言》:“人言嫁鸡逐鸡飞,安知嫁鸠被鸠逐。”宋代还有一位诗人赵汝鐩《古别离》诗曰:“嫁狗逐狗鸡逐鸡,耿耿不寐辗转思。”《红楼梦》里也用了这句俗语,是在第八十一回:王夫人听了,又好笑,又好恼,说道:“你又发了呆气了,混说的是什么!大凡做了女孩儿,终久是要出门子的,嫁到人家去,娘家那里顾得,也只好看他自己的命运,碰得好就好,碰得不好也就没法儿。你难道没听见人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那里个个都象你大姐姐做娘娘呢。”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女子出嫁后,不论丈夫好坏,都要永远跟从。实际上,这句俗语是从“嫁乞随乞,嫁叟随叟”谐音讹化而来的。原意是说,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和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后来,“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慢慢地转换了语音,变成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两者相比,前者有些迂腐酸文,后者则是纯粹道地的俗语了。
有些俗语是谐音之误,比如,“有眼不识金镶玉”,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人们对荆山毕竟不熟悉,久而久之就误传为金镶玉。
还有些俗语是因为谐音之故而发生变化。如“王八蛋”,这是民间一句骂人俗语。实际上,这一俗语是“忘八端”的谐音。古时的“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为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即忘记了做人的根本,后来,文雅的“忘八端”竟被以讹传讹变成俗语“王八蛋”了。
“狗屁不通”这句俗语也属这种状况。这句俗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一特点而言。由于“皮”与“屁”谐音,屁为污浊之物,对于文理不通的诗文或不明事理的人,以屁贬之,意思更为鲜明。后来人们将错就错、约定俗成地将“狗皮不通”讹传为“狗屁不通”。
还有一个以讹传讹的俗语是“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原本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古人所崇尚的大丈夫,自然是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要有度量,才可称为丈夫。后人以讹传讹的功力真的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竟误传成“无毒不丈夫”。
俗语和俗语还常常发生对撞的现象,比如俗话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可俗话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俗话说:“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可俗话又说:“人贫志短,马瘦毛长”。这些对撞现象,一方面揭示了事物的两面性,另一方面则丰富了俗语的表现内容。
俗语当然是俗的,不俗何以能称之为俗语?但是,俗语也有不俗的一面,却往往不被人注意,以致影响了人们对俗语的全面理解。
人们常说“半斤对八两”,意思是说两个人的水平相当。《水浒传》第一百零七回里说道:“众将看他两个本事,都是半斤八两的,打扮也差不多。”
为什么半斤八两是一样的呢?这是因为古人把一斤分为十六两,因此,半斤就是八两。根据记载,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开始有“斤”、“两”这些计量单位。一斤换算十六两,这样的计量单位换算一直沿用到清朝。一九二零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度量衡标准委员会,对度量衡制度做了一些规范改革。委员会把古代重量单位十六进制改为十进制,后被新中国沿用。但是,这个制度改革并没有影响到香港和台湾,因为当时的香港是英国殖民地,而台湾则受日本统治。后来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到台湾时想要全面淘汰旧制但没能成功,所以十六两制在台湾和香港民间的买卖活动中仍被广泛使用。
古代的十六两秤,秤杆上的星记按照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禄、寿三星凑足十六个星,包含了人们对幸福的渴望以及美好的祝愿。如果买货人把称称得旺旺的,就得足了星(特别是福禄寿);如果买货人耍滑头克扣一两就减福,克扣二两就损禄,克扣三两就折寿。所以,有福禄寿三星的警示,古代的商人还是很讲诚信的!
“无奸不成商”也是一句有内涵的俗语,原句是“无尖不成商”,“尖”来源于古代用来度量的斗。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在那个时代,不能敦厚到这种程度的,就被公认为不够资格当商人。后来由于社会风气堕落,人们道德素质下降,不仅“无尖”了,而且还出现了大斗小斗等盘剥克扣的工具,也就真正成了“无奸不成商”。
“孩子总是自己的好。”这句俗语虽然简单明了得无须解释说明,却包蕴着“感情”之于“认知”的哲学内涵。自己的孩子谁不爱?为人父母者,在亲情的驱使下,对其子女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百看不厌:孩子说话行事、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那么可眼、可心。即使是有了过错,也往往会寻找理由,为其开脱、予以宽容和谅解。这无疑是“感情”之“亲”所致,它左右了思维“认知”趋向的公正性,过度地放大了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从而人为地无视其缺点和不足。
还有句俗语是“一问三不知”,也是非常简单,不需解释说明。但是,这句俗语却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它的典故出自《左传》。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军队攻打郑国。当时的霸主是齐国,齐国不希望有别的国家可以和它相提并论,当然不允许晋国扩张领土,于是就派遣了陈成子带兵去援救郑国。陈成子下面有个部将叫苟寅,出发前对主帅陈成子说,他得到一个消息,晋国将会派出大批的人马来袭击我们。陈成子不仅没有畏惧,反而训斥了苟寅。
苟寅退下以后,感慨而言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吾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一定要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有个整体上的把握,然后才向上报告;但是这次我对晋军的人数、行动时间等都不了解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了蹄子上。从这以后,“一问三不知”也就成为一句俗语流传开来。
仔细琢磨俗语,往往能品出其间的大智慧。俗语不会多么精辟,有些还不够文雅,可是话糙理不糙,因而常常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的座右铭。人们运用一些俗语来表情达意的时候,不经意间就会透出生动性、准确性,以及一种特别能够传神的感情色彩。
鲁迅先生说过:“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许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这些“出自田夫野老之口”的名言,应该就是那些去雅取俗,口传心授,流传极广的俗语了。
本站由华籁网络提供技术支持,未经麻凡书画网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本站任何数据,否则必究!
CopyRight 2009-2012 mafanshu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麻凡书画网 - 艺术家麻凡作品展示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