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收藏心得
收藏是一件乐事,它可以留住美好的事物。
在中国藏家的藏品中,最多的应该是古玩。所谓古玩,辞典解释为古代流传下来的器物,可供了解古代文化的参考。作为藏家来说,我认为,可以讲的更直接一点:“古”是历史、年头,“玩”就是把玩。古玩就是可以把玩、品味,有年头的老物件。
我不是收藏大家,但听兰斋中的古玩也确有可观之处。我觉得,收藏,必须有一种心态,一种追溯历史,验证真赝,征求共识而坦然以对的心态。有了这种心态,才可能将收藏看做乐事。
我痴情于收藏的缘由有二:一是我退休前的工作就是书画鉴定,自然要与古玩文物打交道,时日一长,耳濡目染,珍爱之心自生,故而退休之后便开始涉足收藏;二是史料典籍掌故的影响。
史料记载,北宋书法家米芾珍爱奇石,“见一奇形巨石”,竟然“具衣冠下拜”,“呼之为兄”,痴情如此,故世人称其为“米癫”。宋代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共同爱好就是收藏,他们常节衣缩食、典当首饰用来购买碑帖和书籍,有时遇到难舍之物,必出重金以购买,甚至“不惜脱衣市易”。现代收藏史上收藏鉴赏大家张伯驹,一生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曾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游春图》、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上阳台帖》等等。一件《游春图卷》令他卖屋求画,从豪门巨富变为债台高筑。他在被匪徒绑架、生命堪虞时,犹称“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
收藏史上的轶闻逸事令我心驰神往,追慕不已,虽无古人痴情形状,却也颇有逸情可掬。多年收藏,勤于思考总结,颇有心得,今拾取一二,与众多藏友共勉。
收藏心得之一:保持一颗平常心。
玩收藏,必须要调整心态,摆正位置,心胸畅达,注重一个玩字。拣到漏也不要太兴奋,挨了刀也不要过于悲伤,应保持豁达心态,不以物喜亦不以物悲。今天,一件历经沧桑辗转风尘的古玩被我寻觅到了,从此它安置于我的书房,成为我的珍藏。明天,这件古玩又会归于何处?对于这些穿越千载的古玩来说,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因此,我们就应以平常心看待,得与失并不重要。恰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说:“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收藏心得之二:耐得住寂寞。
要得到古玩,必须去搜寻,至于别人把古玩送上门,那是你在收藏界有了极大名声之后的事。在搜寻过程中,你不能心浮气躁,必须耐得住寂寞,在你理想的藏品没有出现之前,要持之以恒搜寻。要知道,古玩是不可再生的,经过数千年流传,数量绝对稀缺,珍品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否则就不是珍品。因此,你要耐住寂寞,才能拥有心仪的珍品。另外,你还要耐得住金钱的诱惑,因为,每一件珍品对于你来说拥有的机会只那么一次,如果你因珍品涨幅惊人就转手让出,那么,你充其量只能是个文物掮客而不是真正的收藏家。
收藏心得之三:相信自己眼光。
爱好收藏者必然是在努力学习并且具备一定收藏知识之后才会投入收藏圈子,对具体藏品也会潜心研究,用心去了解其身份来历,特点价值。但是,新手往往不太敢相信自己的眼光,而去迷信专家学者。其实,不应该过于迷信专家之言。对于专家我们应当尊重,但是,你收藏的藏品专家可能根本就没见过、没研究或并不精通此类藏品。更有甚者,现在不仅古玩有赝品,还有许多伪专家横行收藏圈。另外,还要看到一点,五千年中华文明不是专家就可以完全透彻掌握的,很多时代、很多文明、很多器物尚有商榷之处,即使是公认的标准器物也会被陆续发现的更典型器物所推翻更替。因此,专家之言仅作参考,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眼光,做别人不敢做,想别人不敢想,有此勇气,必有大成,没有主见永远只能是个配角。
收藏心得之四:收藏求珍,宁精勿滥。
收藏有一个特点,就是会使人痴迷,一旦上瘾便难以自拔。尤其是初涉其中的藏友,只要价钱合适,会不加选择,只求收归囊中,真正具有珍藏价值的藏品却少之又少。遇到心仪的藏品时,却感到囊中羞涩,无力购买,造成遗憾。要知道,收藏不等于收集,大量普通藏品上不了档次,增值必缓,交流不易,达不到以藏养藏的目的,既造成沉重经济负担,又无力再买进更好更多的珍品,久而久之,失望情绪慢慢滋生,只好慢慢淡出收藏界。在此提醒各位藏友,对于市面上令人眼花缭乱的普通藏品,应当有宁精勿滥,绝不铺张的意识,保持平和心态,方可在收藏路上走的更远。
收藏心得之五:不能有捡漏的心态。
捡漏是收藏界经久不衰的神话,也最能勾起藏友的欲望。每天都有人希望自己花几十、上百元买下来的东西,经过专家鉴定是真文物后,转眼变成了数十上百万元的宝贝,因此这些人一旦买了件自以为值钱的“宝物”,接下来就是四处找人鉴定。其实,藏友最为重要的就是摆正心态,千万不能以捡漏的心态去收藏。越是希望以便宜的价格买到藏品,就越有可能被不法商家所利用,最后漏捡不来,自己掉到坑里。当你发现藏品的价值大大低于其市场价格,或者低于自己预期的时候,就应该想想其中是否有陷阱。当然,捡漏并不是没有,但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收藏心得之六:讲究策略,量力而行。
在收藏的选择上要讲究策略,既要考虑经济实力,也要讲究价廉物美,这样才能持续发展。一般藏友经济实力毕竟有限,频繁光顾各类古董店、古玩市场,希望能以捡漏心态买到价廉物美的真品、珍品,这样做当然也会有一定收获,但是,付出的代价可能比收获要大的多。其实,古董店和古玩市场有很大一部分是膺品,真正的珍品、镇店之宝是绝不肯摆放出来任人观赏的,这其中既有安保因素,也有藏宝原因。因此,去古董店、古玩市场练练眼力还可以,要买必须慎之又慎。
究竟怎样才能搜寻到好的藏品呢?我认为,对于经济实力一般的藏友,不妨深入社会,到有历史沉积的地方多去走走看看,在观摩的过程中也可能遇到机缘,捡个漏,还可以借此增进阅历,煅练身体,陶治性情,何乐而不为呢?对于实力雄厚的藏家来说,那就是广传盛名,稳居家中,坐等古玩出售者自动上门来。这就是所谓有钱的在家坐,没钱的走出去。
收藏心得之七:苦练内功,认真求证。
在收藏界,买到赝品并不是件稀罕事,“不打假,不三包,出售赝品不算骗”,这是千百年来我国古玩交易沿袭的“行规”。这个“行规”源于古玩的特殊性,比如紫砂壶,它本身是真迹还是仿品,是明代的还是民国的,你卖给我的价格是不是符合东西本身的价值,往往很难公断。我有一个藏友,花巨资买到一个赝品,因为咽不下这口气,他便寻求法律帮助,通过法院起诉打赢了官司。后来他就无法继续自己的收藏爱好了,因为当地收藏圈里的人都听说了这件事,再也没人敢卖给他东西了,因为他破了“行规”。
那么,如何在不破“行规”的情况下不“打眼”?我觉得要经常阅读各类古董文物鉴赏的书籍,与行家交流心得苦练鉴赏内功,收藏玩的是心态,靠的是真才实学;练好“内功”,练就“火眼金睛”,再加上认真求证,就能判别真品、赝品,判断藏品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