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石趣
赏石各有其趣,或赏其美,或乐其奇,或喜其天真自然,或爱其典雅多姿,或为其价值连城。这些不同的喜好,就如不同的路径,都可逐步进入赏石的佳境,获得赏石的真趣。
我之赏石全在于喜欢与否,收藏的价值反倒在其次了。在我心中,喜欢就是缘分,有趣就是价值。
玩石、藏石、赏石,关键在一个“趣”字。有了“趣”,才会产生对奇石的爱,才会有孜孜不倦的追求。
石之奇、韵、妙、雅、美,均在于赏石之人的独具慧眼。倘若你用心去观赏,你就会发现,虽然只是一块石头,但方寸之间却造化万千,妙趣无穷。
我与石头结缘应该始于我在大别山的时候,那时候我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大别山西麓。大别山素以雄、奇、险、幽而闻名于世,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号称“中原第一峰”。绵延无尽的大别山横卧在中原大地,峭峻崚嶒的峰峦、跌宕起伏的峡谷,形成了独特而苍茫的壮美。群峰连绵的大别山,悬崖绝壁,峡谷幽深,奇峰突兀,怪石嶙峋,那些巨石早已历经沧桑,被大自然磨砺出了雄、奇、险、幽的各种天然形态。它们或卧或立,或聚或散,或孤石成峰,或叠石如山,随意、自在,产生无穷的石趣,让我忘情于奇石的世界。高山仰止可以使人欣然奋进,因石致趣亦可陶冶情操。从此,欣赏高山奇石便成为我的一大爱好,对奇石的怪异形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爱山因而爱石。有一次,我得到一块奇石,我发现,这块奇石的形状、气韵简直就像是一座“具体而微”的山,正如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所言“三山五岳,千洞百壑,尽缩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于是,将奇石置于案头,闲暇之余便可以享受坐而“观山”的乐趣了。
自此以后,我的藏石开始多了起来,我常常在奇石旁静观沉思,乐而忘忧,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而浑然不觉,我只是在淡泊与宁静中感受一种只能自己领会的情趣。
中国赏石界素有“四大名石”和“四大奇石”之说,“四大名石”是指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和昌化石,以及内蒙古巴林石。它们是做印石的瑰宝,所以也有人把这四种石称之“中国四大印石”。“四大奇石”是指安徽的灵璧石、江苏的太湖石和昆山的昆石、广东英德的英石。“四大奇石”有一个宜作景观的共同属性,所以又有“中国四大景观石”之美誉。由于我收藏石头的原则是随缘,没有着意按系统、按品类收藏,故而我收藏的奇石品类比较杂,不仅有上述的几种美石,还有黄河石、大化石、菊花石、雨花石、结晶石等等。
赏石之趣,是对自然之美的依恋与向往。赏石是一种快乐的休闲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在多年玩石、藏石、赏石的过程中,我领悟到三个境界,小境界者曰:“形”,中境界者曰:“神”,大境界者曰:“道”。
“形”者,为石之美,或以形体取胜;或以色彩取胜;或以质地取胜;或以纹理画面取胜。此诸美皆源于石自身的客观存在,即所谓以“形”胜也。这是赏石入门的基础,许多人初登赏石殿堂,初步具备选石之技巧,多感于石的物象之美,如鸟、如兽、如人、如物、如景、如画,从而引发了爱石之兴趣。有了爱石之兴趣,便会以纯真之心去体悟原石自然天成之形态,从而获得一种自然流露的愉悦感。兴趣是赏石的原动力,得趣之际,就能感受到美石的勃勃生机,就会情溢于石,意生于形,心神愉悦,余味无穷。赏石如果不能得趣,则使人兴味索然,足以淡化爱石之心,绝无可能登上赏石艺术殿堂。
“形”之境界,一般的赏石者均可达到,但这仅为窥视赏石艺术殿堂之初级门径,可称为爱好,尚不能谈艺术。
“神”者,在形似的基础上,静而观之,自见神韵真趣,使人浮想联翩,产生神似的作品。战国时期的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南宋的范缜在《神灭论》中提出“形神相即”、“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都强调了“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在赏石活动中,形似自然能引起人的愉悦,但只有在达到了神似,才能深深打动欣赏者,才能令人过目不忘。
所谓“神”,就是通过石的形态与纹彩之美,透析出深藏其中的内涵,体察到蕴含其间的神韵,似像非像、生动传神,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赏石中的“神”也可以解说为神似,具有主观情感色彩,是含蓄、朦胧与模糊美的追求。一个资深的赏石者在欣赏观赏石的形、质、色、纹特征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这块石头的“神韵”。
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千奇百怪、变幻莫测的奇石,如果只停留在“形”的境界,我们所能观赏的美石将极为有限而单调,用艺术欣赏的方式将蕴含在石头里的观赏价值挖掘出来,使它变成具有更明显更强烈的观赏性奇石。这就是“神”的境界,这样才能尽享大自然的馈赠。
美石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是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而成的造化物,是藏之不朽、历久弥新、独一无二的立体画卷。其实,美石与绘画有很多相通之处。平庸的画师所作之画,可以很象,却没有神。清代黄钺仿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绘画论著《二十四画品》中,将绘画的风格区分为气韵、神妙、高古、苍润、沉雄、冲和、澹逸、朴拙、超脱、奇辟、纵横、淋漓、荒寒、清旷、性灵、圆浑等二十四品目,这些品目大约就是画作之“神韵”的不同解说,而这些品目也完全可以用于探讨和追寻美石之“神”。
普天之下,美石何其之多,然而,石的品位有高低之分,赏石也有境界之别。赏石者必须具备人文素养和艺术眼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选石之慧眼。如此,赏石者则已达到“神”之境界,在赏石的殿堂中登堂入室了。
“道”者,乃人石相融、天人合一的无限美妙神秘境界。“奇石”是自然界的造化,与人类的创造物绝不相同,何以冠之“文化”二字?其间奥妙便在一个“赏”字,一个“赏”字,便将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的造物结合起来。有多少喜、怒、哀、乐之情倾注于“奇石”之中,便能“赏”得多少“石趣”,有多深的文化艺术造诣,便能赋予“奇石”多大的“灵性”。“赏”,就是人们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活动,到了极致便是“道”。入“道”有各种门径,每个人的审美理念和行为准则各不相同,入“道”的门径也不同:有的像在读天书,思索人生的哲理;有的像在作画,在石上练习美术创造力,汲取和积累绘画的感觉;有的像在写诗作词,神游于如梦如幻的天然艺术天地中;有的像在听音乐,欣赏扭动着的纹理和造型带来的节奏和旋律……
无论哪一种赏石的形式,到了极致,便入“道”了。这时的赏石已进人妙境,以虚静之心,面对宁静之石,一切杂念悉数排除,从而进入空明寂静的心灵状态。以这种净化了的心灵去体悟石之自然灵气,人石交流互相贯通,合自然之妙,得天趣之神。《庄子·让王》中说:“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便是契合了这样一种精神愉悦的极致,心灵大快乐的境界,赏石之妙境与神趣。
此谓赏石的大境界者——“道”。
形者,形态、技巧也,达于形态、技巧者,达下乘也,小境界也;神者,精通形态、技巧而升华,选石之慧眼也,达中乘也,中境界也;道者,赏石之妙境,人石相融、天人合一也,达于道者,达上乘也,大境界也!
本站由华籁网络提供技术支持,未经麻凡书画网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本站任何数据,否则必究!
CopyRight 2009-2012 mafanshu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麻凡书画网 - 艺术家麻凡作品展示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