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辑:话说文房四宝

八、雕虫小记

 

在我的案头有一尊寿山石雕,是用寿山石糙石雕刻的青蛙和甲虫,我给它起名为“雕虫小记”。“雕虫小记”顺应寿山石的天然外貌,浅棕色的糙石主体雕成了一段枯木,年轮、节疤、朽洞无不具备,惟妙惟肖。糙石上方有一块翠绿色冻石,就势雕成了一只青蛙。此蛙造型优美,身形轮廓清晰,富有张力,雕刻者刀法娴熟流畅,将青蛙的矫健身姿,展现得鲜灵活现。青蛙微微昂头,收缩四肢,静静匍匐于枯木之上,仿佛在伺机捕捉飞过此处的小虫,动作细腻,表情逼真,呼之欲出,情趣盎然。在枯木的另一端,与青蛙遥相呼应的则是几粒黄豆般的凝冻,雕刻者巧妙构思,借此雕刻出几只活生生的小甲虫,甲虫头上的触须、身上的纹路无不细致入微,煞有情趣。作品浑然天成,只是简单几笔,却让整颗石头有了生命,可谓神品。

 

我为这尊石雕填了一阕临江仙,词曰:奇石雕就奇形,喑哑难成调性。忽梦甲壳入荆丛。秋逝蛩音缈,露白霜月清。璞玉雕琢无邪,田黄剔透凌风。捉刀信手戏小虫。曾共听蛙声,疏林数寒星。

 

说起寿山石雕,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便是它的自然之美及技艺之巧,尤其是其雕刻技艺,往往在第一次亲密接触中就让人如痴如醉,忍不住发出“原来石头也可以如此之美”的赞叹。雕刻家巧妙利用寿山石原石固有的色彩和肌理,顺应材质本身的美感和属性,巧妙的安排画面,达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

 

寿山石雕在我国由来已久,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雕刻家从生活中的花鸟鱼虫和神话故事中获取灵感,一块块浑然天成的寿山石在技艺精湛的雕刻家面前成为栩栩如生的艺术珍品,刀光剑影间施展鬼斧神工,让我们欣赏到了一件又一件夺人眼球的佳作珍品。

 

寿山石雕首先要拥有“天之宠爱”的寿山石,具体的讲就是该寿山石要有“巧色”、“巧形”;其次是要进行整体的创意设计构思,须拥有独特的思想、主题及情趣。在创作过程中讲究以画入石,以刀代笔,这就需要雕刻者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将手、眼、心、刀、工相辅相成的发挥至极限,达到天人共赏的境界。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象形”和“达神”,这也正是寿山石雕创作过程中所要达到的效果。用一句经典的话来说就是“天人合一”,将天然的结构与人工的构思巧妙结合。

 

古人讲“天人合一”,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的相通。同样,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这就是寿山石雕的文化内涵。寿山石雕作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石头,二是雕工。石头是天之产物,雕工是人之技艺,雕刻过程即是人与自然的对话,而作品即为对话的结果。每一块寿山石都是有灵性的,拥有独特的色、质、纹、形,这是寿山石的“生命”和“语言”。雕刻者必须去聆听寿山石的意愿,理解它并与之产生共鸣。雕刻者的意义,就在于通过雕刻者的眼睛发现石之美,并以最恰当的形式由他们手中的刻刀把这种美充分地挖掘、表现出来。这是人与自然神交之后的感悟,是一种“无我”的境界,“石”与“我”融为一体,精神也随之升华。

 

再回头观赏“雕虫小记”,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一尊小小的寿山石雕,同样可以感物畅怀——在这块浅棕色糙石雕就的枯木上,一只碧绿的青蛙,几只米黄色的甲虫,不细看,很难相信这些可爱的小生灵是用刀雕刻出来的,更难想见这些鲜亮的颜色并非人为,而是利用一整块寿山石糙石中凝冻的天然异色,随形就势,寓情于石,“化腐朽为神奇”。在整件作品中,青蛙和几只小虫栩栩如生的动态情趣,自然的表现了林中枯木上所发生的一番生动景象,也赋予了整件作品以灵魂。浑然天成的杂色石材造就了动物昆虫活泼泼的生命,众多的生命成就了雕刻艺术家的优秀作品。

 

体尽其形,色尽其巧,思尽其妙,刀尽其极,瑜尽其质,瑕尽其掩,这几句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寿山石雕刻艺术的精髓。寿山石以其温润的石质、多彩的石色、奇特的石纹、柔美的石性、俊逸的石品、高洁的石骨,让世人赞叹不已。而寿山石雕则将雕刻艺术家自身的文化修养融入创作,利用石头的天然色彩、质地、形状和纹理,随色依纹,巧施雕工,使作品宛如天成,完美呈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艺术的生命在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璞石与美玉是源与流,雕琢可成器,返璞方归真,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以石悟道,以石鉴心。寿山石文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以自身秉性,在雕琢之中放射出性灵的光芒。人与石的对话,尽显自然奥妙与人生哲理。

 

 

 

 

 

  • 发表评论
  • 用户:  验证码: 点击更换  

本站由华籁网络提供技术支持,未经麻凡书画网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本站任何数据,否则必究!

CopyRight 2009-2012 mafanshu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麻凡书画网 - 艺术家麻凡作品展示官方网站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