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话说“大辩若讷”
《道德经》短短五千言,饱含人生智慧,任何人读之,都可以感悟出自己独特的认识,或者说,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贴切自己的答案和个体标准。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写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用今天的话来翻译即是:“最完美的东西,就好像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败。最充实的东西,就好像空虚一样,但它的作用无穷无尽。最正直的东西,就好像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就好像很笨拙似的;最卓越的辩才,看起来好像很木讷似的。运动可以消解本体的寒凝僵结,守静又可以消去本体因运动而产生的热浊。清静无为万事万物就能和谐自然地发展下去。”
在这一章节中,我看到了辩证法。“大成”与“若缺”、“大盈”与“若冲”、“大直”与“若屈”、“大巧”与“若拙”、“大辩”与“若讷”,表面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思考和看待问题。在老子看来,大辩若讷,大辩不言。辩不可为道,道在无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善辩者,只能胜人于口,而不能服人之心。
春秋时代的楚庄王刚上任时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先放三把火,他一把火也没放。他自上任后的三年内没有发过任何政令,也没有治理过国家大事,看上去尽是不干正事。
他手下负责主持军事的右司马着急了,有一次终于耐不住,要规劝楚庄王。他也很会说话,他说:“有一只鸟停在南方的一座山上,三年了,不展翅飞翔,也一声不叫,默默无闻。请问这种鸟叫什么鸟?”
楚庄王说:“那只鸟三年不展翅飞翔,是用这段时间生长羽毛翅膀;不飞也不叫,是用这段时间观察,蓄势。你别看它没有飞,一旦飞起来必定会冲天而去,一旦叫起来必定惊人!”这就是所谓:“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上任过了三年半,楚庄王就亲自听政,废除了十件旧事,兴办了九件新事,诛罚了五个大臣,提拔了六个隐士,国家治理得非常好。他进攻陆浑之戎,陈兵周郊,派人去向周王室问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重量。他果然一鸣惊人,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代霸王,响当当地定格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个成语“问鼎中原”,说的就是他。
楚庄王三年不声不响,却是在那里默察静观,研究楚国的国情、政事、民心,以及天下大势,筹划治国的方针路线,然后就一锤定音。这就是“大言不辩”,“大辩若讷”的境界!
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实际上的发言持重,不露锋芒。真正有智慧不是在外形表露,而是含蓄内敛。
意大利曾发生过一件事,一家精神病院因运送病人的司机玩忽职守而误收了三名正常人。众所周知,要想从精神病院里走出来的唯一方法就是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患者。于是,这三名正常人中的两个人用尽了各种方法来向医护人员证明自己不是疯子。但是,他们说得越多,医护人员越发坚定地认为他们就是疯子。第三个人却不同,他没做什么无谓的尝试,只是像平常生活一样,该吃饭时就吃饭,该睡觉时就睡觉,该看书读报时就看书读报,而且当医护人员为他刮脸时,他还向他们致以谢意。他的所作所为看似简单,其实暗合大道。于是,在第28天时,他出院了。然后他报了警,将另外两个差点变成精神病的同伴解救了出来。急于辩解的两位越辩处境越糟,而这位智者保持了内心清净安定,坦然面临一切,也就是顺应天道。顺天而行,天必佑之。
“大辩若讷”是一种充满辨证思想的语言艺术,掌握这种艺术,对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然,“大辩若讷”并不是完全不说话,而是要用极高的技巧说话。我把这种语言艺术分成三个层次:倾听、慎言、巧言。
倾听,是一种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只有能让人愿意并且快乐的说出自己的观点,才能更好的赢得别人的信任。项羽就因为刚愎自用,不倾听臣下的话,结果失去了天下和生命,而刘邦会倾听臣下的谏言,唯才是用,一步步夺得江山,建立了大汉王朝。要做到“大辩若讷”,首先要学会倾听。
除了要学会倾听,还要学会慎言。慎言可以将人性的弱点转化为人性的优点。人,很容易看出别人的缺点,却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因此,人总习惯于批评别人,然而,话从嘴里说出来了,便永远也收不回来了,尤其是恶言。即便是不经意脱口而出,也会伤人于无形。因此,我们要学会慎言,不要随意批评别人,如果一定要批评别人,也一定要经过谨慎的思考。
比慎言更高一层次的是“巧言”。要做到巧言,不仅仅需要经验的积累,更需要极高的智慧。
1998年,中国在加入WTO的谈判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双边谈判就是中美谈判。已经到了谈判的最后环节,中美之间只剩下七个问题无法达成共识,双方的谈判小组都已在准备“后事”。这时朱镕基总理来了,他板着面孔对大家说:“今天一定要签协议,不能让美国人跑了,我跟他们谈”。在谈判桌上,当美国人抛出前三个问题时,朱镕基总理都没有答辩,只有一个回答“我同意”。中方谈判小组的人捏了一把汗,这岂不是要全盘放弃吗?想不到,当美方抛出第四个问题时,朱总理说“后面四个问题,你们让步吧,如果你们让步,我们就签字。”结果,美方五分钟后就同意了中方的意见。事实证明,后面四个坚持没有放弃的问题,如汽车贸易等是我们的底线,这就是我们对优先次序的判断,更是朱总理的智慧体现。
在这里,朱镕基总理的表现就是“大辩若讷”中的“巧言”。让步在先,而且把人情送得很大方、很爽快,甚至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如果就这样“送人情”下去,还叫什么“谈判”呢?正当在场人员面面相觑、惊诧莫名时,一个智者的形象出现了。“来而不往非礼也”,现在轮到美方忍痛割爱了。如果美方不让步,就意味着没有诚意,也不给面子。而后面那些问题恰恰是中方无法让步的。这就是“巧言”的魅力。
其实,“大辩若讷”的语言艺术最典型的体现莫过于《道德经》,你看,仅用短短五千字,就论述了博大精深的智慧哲理。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若能掌握大辩若讷中倾听、慎言、巧言的语言艺术,一生将受益无穷。
本站由华籁网络提供技术支持,未经麻凡书画网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本站任何数据,否则必究!
CopyRight 2009-2012 mafanshu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麻凡书画网 - 艺术家麻凡作品展示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