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辑:读经偶得(上)

三、上善若水

 

翻开《道德经》第八章,我仿佛看到老子正骑在青牛背上,慈眉低扫,精光内敛地对函谷关令尹喜开口吟诵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尹喜跪坐在案几前,恭恭敬敬地将老子的话语一个字一个字刻写在简牍上,一缕青烟自案前的熏炉袅袅升起,穿过几千年岁月,渗透到我的书房。我蓦然惊醒,《道德经》依然打开着,我的眼光落在书页上,不由自主地念了下去:“上善若水……”

 

老子这段话用现代语言应该这样说:具有最美好品德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具有最美好品德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唯有不相争,才不会有错和怨咎。

 

老子在第七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第八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近于道。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之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老子用七个并列排比句状写水德,同时也是介绍具有最美好品德的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在老子看来,一切生长着的、滋润着的生命是柔弱的,而一切死亡着的、枯萎着的生命是僵硬的。水,平静而和缓地从深山流出,润物无声,泽被遐迩,那是柔和的象征;然而水却能无坚不摧,可以载舟,可以覆舟,使巨石危岸崩塌,日星隐耀,山川变色。这里牵涉到老子的一个重要的哲理:柔性、谦退、收敛的状态,在老子看来不仅仅是做人的一种修养或手段,它还显示着生命的韧性与弹性,这是富于生命力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事物才有持续发展的希望。

 

“上善若水”,仅此一句话,便叫人体会到水的意境:简单,深远,丰富,坚韧。它是说做人也要像水这样,简单朴实,孕意深广,人若能做到像水一样,那便为上善了。

 

孔子也说到水,最著名的一句载于《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很有意思,看起来很简单:孔子与学生走到了河边,看着滔滔东流之水,对学生说了一句: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在孔子的眼里,水只是个生动活泼的意象而已,关键的是那“那逝去的”,两者相联系,便是是孔子对消逝的时间、人事与万物,有如流水般永远留不住而引发的哲思。

 

“逝者如斯”,在孔子眼里:世间万物犹如流水,滚滚向前,是在空间进行的,而这种运动的不舍昼夜,永不停息,又是它的时间表现形式。孔子以川流不息的水为喻,这是他对时间、空间、永恒、变化等物质运动的抽象哲学问题的沉思带来的哲学感悟,并在这时间、空间、永恒、变化等物质运动中来思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哲学背景下,孔子对“水”倾注了浓厚的社会和人生情感,并在这种情感的支配下去瞭望、了悟和发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规律。

 

孔子还有一段话对于水有了更深入的发挥,这段话记载于《荀子·宥坐》,是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

 

从对水的思考中可以看出,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既有许多交集,也有许多不同,这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可以明显体会到道家出世观与儒家入世观之间的区别。

 

作为自然界中的水,若藏于地下则含而不露,若喷涌向上则清而为泉;少则叮咚作乐,多则奔腾豪壮。水处天地之间,或动或静或散或聚;动则为溪、为河;静则为池、为潭、散则为雾、为云;聚则为湖、为海。水遇不同境地,显各异风采;经沙土则渗流,碰岩石则溅花;遭断崖则下垂为瀑,遇高山则绕道而行。水,可由滴滴雨水雪水而成涓涓细流,而成滔滔江河,而成茫茫海洋。

 

水利万象万物,“善心”备焉。水凭滋润而养万物;水靠浮力而行舟船;水凭流动不息而改善环境,让地球充满生机。水可降温、可去污、可驱动机器、可以发电生能……水的作用无数,水之善心无边。

 

水不仅有善心,更具智慧。

 

“流水不腐”告诉我们要想身心健康就得常运动,“饮水思源”是昭示人们不要忘本,“顺水推舟”是启发人们要善于借势;“水到渠成”是成功的标志,“水乳交融”是团结的符号,“高山流水”是知音的象征……

 

《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是啊,水积不厚深就无力行大船,人若学问修养不高深又怎么能担当重任。  

 

也许有人觉得学习水的秉性再简单不过,可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上善若水呢?如水一样的纯净,水一样的澄明,水一样的大智若愚,水一样的源远流长,这样的人必是心性至善至深之人,他能在喧闹中开辟出自己的一席天地,他能在纷扰乱世中找到自己的归属,他能在流言蜚语中静下自己的心,这样的人必是与山为邻,为水为友,超然物外,淡泊宁静。  

 

我想世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秉承了水的坚韧与灵性,在尘世中静守一份自己的净土,待人接物永远笑脸谦和,偶遇知音则被挖掘惊世才情,来时干干净净,走时了无牵挂,只留下水流过的痕迹——那思想的光辉与伟岸的人性。  

 

上善若水,简单,却很难。

 

 

 


  • 发表评论
  • 用户:  验证码: 点击更换  

本站由华籁网络提供技术支持,未经麻凡书画网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本站任何数据,否则必究!

CopyRight 2009-2012 mafanshu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麻凡书画网 - 艺术家麻凡作品展示官方网站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