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辑:读经偶得(上)

 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大学》的第三章中有这么一句名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天“新”不能满足,要继续“新”,永远“新”,这真是开创者的精神。这句话是从动态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创新”一词即滥觞于此。由此可见,创新不仅在现代社会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创新。这句简洁隽永的古语,折射出不断更新自己、主动适应时代、积极推动发展的向上朝气,故而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思想观念的精髓。因此,习近平会在多个场合引用这句话。

 这是这句名言的完整段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这段古文翻译为现代文如下: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商汤王在洗澡盆上铭刻了这段箴言,每天洗澡的时候不忘提醒自己:人既要盥洗身体、更要涤荡心灵,使身心都除旧布新、出陈易新,以新生般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迎接每一天。

 箴言也就是座右铭,一般置于座右用以自警之铭文。《文选·崔瑗〈座右铭〉》记载:“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在此之前的南朝·梁《高僧传·支遁传》也有记载:“僧众百馀,常随禀学,时或有惰者,遁乃著座右铭以勗之。”

 座右铭置放在案头,这已经成为后世文人的习惯,在澡盆上铭刻箴言总让人感到很奇怪。其实,对古人来说一点也不奇怪。《近思录》有记载:“古之人,耳之于乐,目之于礼,左右起居,盘盂几杖,有铭有戒,动息皆有所养。”也就是说,古人随时随地注意养性修心,在他的生活起居环境里,任何地方都可以刻写用于警示诫勉的箴言铭词,与后人相比,“座右铭”的形式倒显得有些刻意了。

 将洗澡引申为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常见现象。《庄子·知北游》中有:“澡雪而精神”;《礼记·儒行》也称“儒有澡身而浴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疏为:“‘澡身而浴德’者,澡身谓能澡洁其身,不染浊也;浴德谓沐浴于德,以德自清也。”现代女作家杨绛把她那本写“干校”生活的书起名为“洗澡”,也有着同样的意蕴。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经典名言一方面强调内在的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重视外在的学习创新,勉励人们不断地更新与进步。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正在是这种精神力量的推进下,不断向前发展。要不断思考、不断学习,才可以做到“日新”,再由“日新”的积累达到“月异”。这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便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思想创新。当时产生了诸子百家,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各个学派的思想相互争辩,又相互借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蠭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班固的说法不仅描述了当时学术繁荣的景象,还点出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不同的思想学派之间的“相反而相成”。这实际上就是思想创新的积极表现。

 举一个例子来看:道家主张“天而不人”,要人们回归大自然。儒家荀子批评这个主张是“蔽于天而不知人”。儒家认为,仁义道德是天地万物的普遍法则。道家批评说,儒家这个观点狂妄无知。庄子举例说,毛嫱、西施是人见人爱的美女,但鸟类看了都会高飞而去,鱼儿见了会沉溺水底,可见人的审美标准不能为鸟类鱼类认同;又如人喜欢住在华美的屋子里,泥鳅却要生活在污泥里,而猿猴却喜欢栖身于树林中,可见人们居住需求不能为动物界认同。如此类推,怎么能说仁义道德是天地万物的普遍法则呢?

  两个不同学派之间可以说是相砺相携的关系,相互成就了对方,新思想的萌芽就在相砺相携中不断生发。这就是“相反而相成”的含义。

 中国美术史也是一部创新思想不断促进美术发展的历史。深受中国哲学影响的古代画家和理论家,从来就很重视创造精神,并在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许多多富有创造精神的杰出画家,他们都反映了这种要求革新和创新的思想。

 南北朝陈朝姚最《续画品·序》中说:“夫丹青妙极,未易言尽,虽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姚最总结中国美术的发展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不但要延续传统中的精髓,也是要把画的文采,变得适合于当前的新鲜感受。

 宋朝郭熙《林泉高致》中说:“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今取锺、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至于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郭熙的话揭示了绘画中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郭熙认为学画和学书法相同,一般人学一家也能大体相似。但有更高要求的人,就要“兼收并览”,广泛吸收别人的长处,才能达到自成一家,才能算成功。

 清代石涛的创新精神更是强烈。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中说:“今人不明乎此,动则曰某家皴点可以立足,非似某家山水不能传久;某家清泊可以立品,非似某家工巧只是娱人。是我为某家役,非某家为我用也。纵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残羹耳,于我何有哉!……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纵有时触著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天然授之也,我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精神遇而迹化也。”

 石涛不仅鄙视仅仅模仿前人者,称之为“食某家残羹”,并认为古人的须眉、肺腑,不能长在自己的身上。要“立定精神”、“换去毛骨”,可以不顾一切,只要“自有我在”!这个“我”可以代替山川发言,已经分不清是谁“脱胎”为谁。这儿又体现了“忘我”的精神。“唯我”又“忘我”,这是许多富有创新精神的画家所共同具有的特征。

 创新需要有思想、知识、认识等因素的参与,从古至今都是如此,但从本质上来说,创新又属于一种实践活动,创新最终的结果都要以具体的对象形式表达出来。

 有一个创新的小故事很有意思: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西南部,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酒吧,酒吧的名字叫“水兵故事”,酒吧虽小,但是每天都有很多客人光顾,特别是当地一些退伍军人,他们在这里喝酒聊天,追忆往事。酒吧向客人提供各种档次的酒,酒吧有一个很吸引人的噱头,那就是无限量供应免费花生。客人来到酒吧,无论你喝不喝酒,花生可以任意索要。这仿佛有些离谱,但是,酒吧每个月所销售酒的数量令某些大饭店都望尘莫及。

 这是为什么呢?后来酒吧的经营者一番话,打开了其中的奥妙,花生不要钱,是个诱惑的招牌,客人来了,很自然的就会点很多花生,可是花生吃多了,免不了会要其他的饮料或者是酒,这样一来,免费的花生实际上是带动了酒水的销售。这样一个小小的创新,给酒吧带来的却是真金白银。
 

 

 

 

 

 
 

  • 发表评论
  • 用户:  验证码: 点击更换  

本站由华籁网络提供技术支持,未经麻凡书画网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本站任何数据,否则必究!

CopyRight 2009-2012 mafanshu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麻凡书画网 - 艺术家麻凡作品展示官方网站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