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辑、话说文房四宝

二、话说文房四宝——古墨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墨居第二,历代许多书画精品能够保存至今,好墨起了很大的作用。墨分五彩——焦、浓、重、淡、清,再加上白纸自有的颜色,由此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意象世界。历代作家、书法家、画家都对墨寄予了深厚情感,中国画更是被称为水墨画。

 

我也跻身书画家行列,对墨同样有着很深的感情。我在创作之余,常常弛腕搁笔,缱绻于淡淡的墨香,慢慢地体味着书写带给自己的那份平和、安宁与快乐。听兰斋藏有几套明清时代的古墨,其中有一盒秦士蔚先生送我的清代“五百斤油”墨锭。我收藏古墨的原则是好的留起来把玩,断的、残的则用来写字。古墨研来细润无声,不像有些现代的墨,研起来有沙沙响声,其中含有杂质或砂子,极易损墨伤砚。古墨有“百年如石,一点如漆”,墨迹不怕日晒雨淋的品质,不过,古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独特的文化内涵上,通常写字我还是用墨汁。一则古墨来之不易,好的古墨是文物,是藏品,断墨、残墨可用来写字画画,但毕竟太少;二则现在的墨汁品质也很好,不亚于一般的古墨,用起来还十分方便。

 

我有一位好友,他说了一件关于古墨的事。他的父亲曾经收藏了一些古墨,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卖给了著名古墨收藏鉴定家尹润生先生。他记得,这批古墨中有一盒是乾隆年间曹素功制的松烟墨,共8锭,装在十分考究的描金大龙图案的漆盒里。有两锭很珍贵的明代蓝烟墨,为圆柱形状,高约15厘米,用旧纸包着。这十锭古墨共卖80元,在当时相当于一般人两个月的工资。

 

尹润生先生是二十世纪我国古墨收藏、鉴赏、研究第一人。尹先生从爱墨、识墨到鉴墨,再到收藏亦是一件奇事。夫人张颖昭擅长丹青,乃工笔画大师徐燕荪先生的高足,常以绘画无佳墨为憾,尹先生伉俪情殷,因而奔走厂肆,汲汲寻觅,无问寒暑。初始,尹先生但求实用,不事他求。随着所积日多,所见日繁,经验日富,兴致转浓,对于墨的质料、形状、年代、款识、铭文、图案、产地、工匠、装潢、真伪等进行研究对比,除观察实物之外,更参考前人和时贤的有关资料,墨谱拓片,精研细斟,条分缕析,积之日久,遂成专家。一墨在手,立刻就能识别真伪,区分流派,明确时代,评定优劣,不但在朋辈同好中推为行家里手,就连琉璃厂的古玩老板亦奉若神明,得其一言以作定论。为了鸿雪留痕,尹润生先生将历年收藏的古墨依年代的先后,著录其品目、形制、特征、重量,以及出资制墨者的情况、墨工事迹等,并附以拓本,著成《云烟过眼录》,深为艺术界人士珍视。晚年,尹润生先生将毕生收藏捐献给了国家,他觉得这是他一生最值得欣慰的一件事,这也是大收藏家的境界。

 

收藏古墨,首重墨品。鉴定墨品有三原则,一是看,二是闻,三是比。

 

一看墨品。包括制墨的时间、墨名、墨类、墨色、墨形、大小、轻重、用途等。比如墨类,以制作原料分有油烟墨、松烟墨、油松墨、朱砂墨、选烟墨、特烟墨等;再比如用途,又可分为普通墨、贡墨、御墨、珍玩墨、礼品墨、药墨等。墨的光泽泛紫色则是优质墨。墨的表面暗淡、老重,则可证是一锭古墨。墨的表面若有损伤、断裂,则是残墨。有“冰纹”与“墨霜”均是墨品曾受潮的现象。

 

二闻墨品。古墨由于含有多种中药材,一闻即有馨香扑鼻而来,这就是中药味产生的墨香。后代所制墨品常有一种怪味,大多是用冰片掺之,味浓烈含凉,人闻后有刺鼻之感。古墨的香味,淡雅沉朴,很是舒畅,久闻不厌。

 

三比墨品。古墨老旧、厚重,图案字迹清晰、规矩,香气沉朴。而现代仿制墨由于质差工少,与古墨有天壤之别,一比就一目了然。

 

怎样鉴定墨品是收藏古墨的首要条件,更重要的是藏家要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古墨不同于瓷器或者玉器等,稍微有一些审美基础和需求的藏家都可以入场,可以闲来观赏把玩,而古墨的主要价值就是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自从制墨业出现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制墨名家,仅史书上记载的制墨名家就有几百人之多。我们当然不可能把这些名家都记住,但是,下面几位是一定要牢牢记住——三国时期的韦诞、五代时期的李廷珪,宋代的张遇、潘谷,明代的“制墨四大家”、“清代四大造墨名家”等等。

 

韦诞,字仲将,三国时期魏国的书法家、制墨家,史书上记载:“仲将之墨,一点如漆”。韦诞制墨,配方精确,过程严谨。韦诞首开以贵重药物制墨的先例,所制之墨用于书画色泽奇丽。韦诞还首创了捣胶和烟制墨法,用这种方法配制的墨馨香扑鼻,能防蛀防腐。后人认为韦诞是墨的发明者,被尊为墨业祖师。

 

李廷珪,原名奚廷珪,五代时南唐制墨名家。因所制佳墨深得南唐后主李煜赏识,遂任命为墨务官,并赐予国姓,因而易名李廷珪。李廷珪制墨非常讲究,其配方为每松烟一斤,用珠粉三两、玉屑一两、龙脑一两和以生漆捣十万杵。故坚硬如石,于水中三年不坏。据传,李廷珪所造墨“其坚利可削木”,抄写《华严经》一部半,才研磨下去一寸,存放数百年,研磨时尚有“龙脑气”。

 

张遇,北宋制墨名匠,发明了油烟制墨的新方法,即在油烟中加入龙脑、麝香、金箔等材料用来制作进贡御墨,名为“龙香剂”。另一位北宋制墨名匠潘谷也因为能够造出质地精良的墨而闻名一时。据说他制作的“松丸”、“狻猊”等墨,“遇湿不败”、“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被誉为“墨中神品”,潘谷死后还被人们称为“墨仙”。

 

程君房、方于鲁、邵格之、罗小华被称为明代制墨四大家,程君房和方于鲁奠定了徽墨在明代达到鼎盛的基础,他们不但做出了质量上乘的墨,而且还留下了关于制墨的著作,程君房写了一本《墨谱》,共十二卷,详细介绍了五百款墨的式样和制造方法。罗小华还因制墨有名而当上了明神宗时期的中书舍人。

 

到了清代,安徽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和后来出名的胡开文,被称为“清代四大造墨名家”。据说,康熙皇帝巡幸江南时,曹素功以“黄山图”墨进献,深得赏识,并御赐“紫玉光”,于是名声大震。汪近圣则以制作集锦墨而著称,其雕镂之工,装饰之巧,一时间无人匹敌。汪节庵所制的名墨有“兰陵氏书画墨”、“青麟髓墨”、“新安大好山水墨”及集锦墨“西湖图”、“古币墨”等,在当时非常著名。胡开文制墨始于乾隆年间,当时生产的名墨有“瀛洲图墨”、“五志图墨”等。其子孙在芜湖、上海、杭州、广州等地开设分店经营墨业至今。其中“仓佩室墨”两百多年来一直受到世人的珍爱,胡开文后人所制的“地球墨”还曾经获得了190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的金奖。 

 

自宋以后,名墨逐渐成为文人书案上的陈设、欣赏品。据传,宋代文人苏轼和明代画家董其昌都爱收藏墨锭。苏东坡爱墨近痴,每逢有佳墨便欣然作书。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制墨业发展到历史的最高峰,而文人藏墨的风气愈加厚重,譬如近代的梁启超就是藏墨大家。

 

古墨作为中国墨文化的载体,随着民间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其承载的艺术和经济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007年,一套清乾隆《御制西湖十景诗彩朱墨》,曾以448万元高价拍卖成交,创下中国古代文房类拍品的世界纪录。这套清乾隆《御制西湖十景诗彩朱墨》共十锭,由清代汪节庵制造。每枚墨锭一面阴文楷书填金乾隆御咏西湖十景七言律诗,另一面模印浅浮雕西湖十景图画,如“苏堤春晓”、“平湖秋月”等,色彩艳丽夺目。

 

古墨上的图案因题材涉及山水风光、花鸟鱼虫、帝王将相、风俗民情等,表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也正因为这些图案及其绘制工艺赋予古墨更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使之成为浓缩历史的藏品而倍显珍贵。

 

 

 

 

 
 

  • 发表评论
  • 用户:  验证码: 点击更换  

本站由华籁网络提供技术支持,未经麻凡书画网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本站任何数据,否则必究!

CopyRight 2009-2012 mafanshu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麻凡书画网 - 艺术家麻凡作品展示官方网站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