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话说文房四宝——纸
提起纸,只要是中国人,都知道蔡伦造纸。《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据此,人们多把蔡伦向汉和帝献纸的元兴元年,也就是公元105年,作为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年份。
但是,历史总是弥漫着疑雾,现代考古不断发现更早的“纸”。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出土了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古纸。出土时,这是一叠纸片,有大有小,最大的有10×10厘米,最小的有3×4厘米,米黄色。经过反复科学检验,发现它主要是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制成的,也就是说,这是“植物纤维纸”。这座古墓最迟不晚于汉武帝时,即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因此可以断定,在二千多年前,即公元前2世纪,我国已经生产并使用植物纤维纸了。这种灞桥纸,是考古发掘出来的世界上最早的纸。之后在新疆罗布淖尔和甘肃居延等地都发掘出了汉代纸的残片,它们的年代大约比蔡伦所造的纸要早150年至200年。
实际上,历史上就有人对蔡伦造纸提出异议。
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写道:“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意思是,早在汉朝初年,就已经用纸逐渐代替竹简做书写材料了。到东汉和帝年间,蔡伦领导皇家作坊里的工匠,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
北宋陈槱在《负暄野录》中说,“盖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尔,非创。”意思是指,纸,过去就有,只不过蔡伦造纸技术更高,而不是他首创。
南宋史绳祖在《学斋拈毕》中认为:“纸笔不始于蔡伦、蒙恬,……但蒙、蔡所造精工于前世则有之,谓纸笔始于此二人则不可也。”他的话和前面说的话意思差不多。
《资治通鉴》中引用毛晃的话说得更加明白:“俗以为纸始于蔡伦,非也。”为什么自古至今都有异议的事,却成为千古定论呢?这就要从蔡伦的身份、地位和实际贡献说起。蔡伦是太监,他于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入宫为宦。入宫十多年,得到汉和帝信任,被提升为中常侍,传达诏令,掌管文书,参与军政机密大事。但是,蔡伦曾多次“直谏皇帝,指出其过失”。宰相肚里能撑船,皇帝肚里却撑不了船,于是,蔡伦被加位尚方令。尚方令是干什么的呢?尚方令职掌皇室工场、负责监造各种器械。这与中常侍高位根本不相称,怎么办呢?蔡伦只有在自己所负责的领域尽力讨好皇帝、皇后,凡是帝、后喜欢的器物,都在尚方精制。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主管尚方期间,蔡伦“监作秘划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按照现代的说法,蔡伦所主持制造的器械十分精良,每一种器械都可以成为行业标准。
邓太后喜欢文史和纸墨,曾令各州郡岁贡纸墨。请注意一个细节,各州郡要进贡纸墨,这说明此时世上已经有了纸,这与近代考古发现也是吻合的,只不过这些纸还是比较原始的纸。而这些岁贡的纸墨都要经过尚方,自然是由蔡伦负责,蔡伦也正因此成为促进东汉造纸术发展的关键人物。由于职务关系,蔡伦可以观察、接触生产实践。每有空闲,他就闭门谢客,亲自到作坊进行技术调查,学习和总结工匠们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再加上他自己的聪颖创新,对发展当时的器械制作,以及纸张的生产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民间传说蔡伦造纸的故事很精彩。话说蔡伦有一日出城游玩,来到凤凰谷,只见溪水清澈,两岸树茂草丰、鸟语花香,景色十分宜人。正观赏间,忽见溪水的枯枝间挂浮着一层薄薄的白色絮状物,蔡伦心有所动,便询问农夫,答道:“这是涨河时冲下来的树皮、烂麻,扭一块儿了,又冲又泡,又沤又晒,就成了这烂絮!”又问是什么树?答道:“岸上的构树呗,又叫楮树。”后来,纸有许多别称,如楮先生、楮如白、楮待制、楮园公等等,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蔡伦听了农夫的话,心里便有了计较,原来,那个时代的原始纸,和这种白色絮状物极为相似,甚至还要粗糙一些,不堪书写,没有大用。回到尚方,蔡伦便带着皇室作坊的技工做实验,他们找来楮树皮、敝布、麻头、烂渔网,捣碎、浸泡、沤烂,制成纸浆,最后,晒干成型,造出了真正的纸,这种纸轻、薄、软、白,书写非常方便,和各州郡岁贡的纸不可同日而语。蔡伦将制作好的纸进献给和帝,和帝试用后龙颜大悦,重赏蔡伦,并诏告天下,推广造纸技术。蔡伦造纸术很快传开,人们把这纸称为“蔡侯纸”,全国“莫不从用焉”。
一般说来,民间传说总是带着虚幻的成分,而蔡伦造纸的民间传说却和实际情况差不太多,这大概是因为蔡伦对于“纸”这个切切实实关系到国是民生的产物所做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掺不进一点水分。
蔡伦对于造纸的贡献大致可从三个角度来评述。第一:创造了一门独立的材料制造技术,改变了前人所造的纸仅是麻纺织纤维处理副产品的状况,使纸独立成为一种社会专门追求的产品。第二:创意性的用树皮、麻头、破布、烂渔网为原料,使得纸这种新出现的产品价廉物美,成为社会能广泛使用的平民化物体。第三:由于蔡伦的身份、地位,能够第一时间引起皇帝的注意并诏告天下,推广其造纸技术,很快形成大规模用纸高潮,使纸本书籍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力工具。
有此三大贡献,世人把蔡伦尊为纸的发明人便是理所当然。
纸发明之后,由于有着极大的实用性,再加上皇帝的加持,造纸技术很快就在全国流行起来,并出现了一些造纸中心。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了。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傅画像修谱。但经过许多次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
历史上第一位赞美宣纸的帝王是南唐后主李煜。明清以后,相继出现了麻纸、皮纸、棉纸、二层纸等,但仍以安徽泾县宣纸在纸坛一枝独秀,独领风骚。清末“露皇宣”为宣纸之王,人们称之为“国宝”。该宣纸属特大净皮宣纸类,质白如玉,色泽美雅、纹理清晰、文藤精细、拉力强、抗老化、不易破碎、宜保存、防腐蚀、吸墨适中、墨韵清晰。宣纸之于中国传统书画,如影随形,密不可分,是载体,也是内容的一部分。无论于艺术表现效果,还是保存性能,宣纸都是书画家的首选。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所谓墨分五色,这种艺术效果必得宣纸才能表现出来。宣纸是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
宣纸收藏古已有之。宋人王令的《再寄权子满》里就有“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描述了当时人们酷爱收藏宣纸的情形。但是,古人收藏宣纸,主要还是“寓藏于用”。宣纸的收藏不仅体现在自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上,更体现在始终蕴涵着的使用价值上。这种使用价值,随着收藏时间与日俱增。因为上乘的宣纸在存放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吸附水分和干燥,品质会更加独特,润墨染色会收到神奇的效果。
明确地提出“收藏宣纸”概念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从那时开始,宣纸收藏和交易逐步启动,而且呈现出持续升温的态势。不仅清朝、民国年间的名宣卖出了“天价”,而且建国后及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宣纸精品价格也扶摇直上。六七十年代的普通宣纸,增值幅度近百倍。上世纪70年代的一刀普通陈年老宣纸,现今的价格可达4万元。安徽泾县宣纸厂上世纪70年代为国画大师李可染定制的“师牛堂”纸,达到了每刀10万元以上的价位,一张纸在1000元以上。有些老宣纸,一张的价格早已过万。一张乾隆时期的“玉版宣”拍到近两万,清末“露皇宣”已成稀罕之物。
现在收藏宣纸正当时。收藏宣纸要注意四个要点:
要点一:收藏的宣纸要正宗。宣纸有泛称与特指的区别,泛称是指全国各地产出的宜于书画的纸张,特指是指产于安徽宣州市境内宜于书画的纸张。国家已对宣纸进行了严格的“原产地保护”,国家标准GB18739―2002对宣纸的定义是“利用产自泾县及周边地区的沙田稻草和青檀皮,在泾县范围内,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以及传统工艺精制而成。供书画、裱拓所用。”只有收藏得到原产地保护的宣纸才最具有价值和意义。
要点二:要收藏整刀宣纸。宣纸一般按每刀一百张生产、包装,必须封套完好,配有合格证、印章等可证明其产地及生产年份的标志。如果是作为收藏或投资的宣纸最好是整刀未拆封的,这样来源、年份等信息都比较清楚明了,不会产生歧义。
要点三:收藏宣纸要注意品种。宣纸品种有棉料、净皮、特种净皮三大类;规格有4尺、5尺、6尺、7尺、8尺、丈二、丈八等;又有单宣、夹宣之别,还有生、熟宣之分。成纸以后,再加工的有冷金、虎皮、云母、煮锤等几十种。市面比较珍贵的有“蜡笺”、“粉笺”、“粉蜡笺”、“彩色粉笺”或“彩色粉蜡笺”以及“酒金”、“描金粉蜡笺”等深加工产品。为了保证收藏的稳妥和升值空间,选择品种要以书画界人士的使用喜好为标准,尽量收藏特种规格的品种。
要点四:收藏宣纸要注重特色。从寻求更大升值空间考虑,收藏者在收藏普通宣纸的同时,应该把重点放在批量小、有主题的特种纸上,尤其是企业为重大题材生产的各种纪念纸,也应该是收藏的重点。
本站由华籁网络提供技术支持,未经麻凡书画网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本站任何数据,否则必究!
CopyRight 2009-2012 mafanshuhu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麻凡书画网 - 艺术家麻凡作品展示官方网站